近日,随着55302次试验动车组从西安北站缓缓驶出,驶向延安站方向进行列车运行图参数测试,标志西延高铁正式从联调联试阶段全面转入试运行阶段,全线开通运营进入倒计时。这条钢铁长龙蜿蜒北上,把革命圣地延安一把揽进全国高铁版图;而在它每一次强劲的脉动里,都跃动着鲜明的“陕铁院力量”——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简称陕铁院)数百名毕业生投身其中。自走出校门,他们便直奔桥梁预制、轨道精调、成本管控、联调联试等关键战场,把青春与汗水熔进每一寸路基、每一米钢轨。他们是“德修身、技立业”校训的行走注脚,也是纵横山河的中国高铁最闪亮的螺丝钉。
创新引领:以技术突破铸就工程脊梁

西延高铁未央梁场段
在西延高铁建设中,技术创新是推动工程高质量完成的核心动力。陕铁院学子以扎实的专业基础和敢为人先的探索精神,在关键技术领域实现了多项突破,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着中国高铁建设的新篇章。
“传统的桥面系是在几十米高空现场浇筑,工期长、质量把控难。而我们的装配式桥面系,则像‘搭积木’一样,在梁场精准预制,再到现场快速拼装。”站在未央梁场,中铁一局新运公司未央梁场总工、陕铁院2007届毕业生曹小盈清晰地阐释着这项革新工艺。
从陕铁院公路与桥梁专业毕业至今,曹小盈在中铁一局新运公司深耕桥梁预制技术18年。作为梁场的“技术大脑”,他带领团队攻克了装配式桥面系的预制核心难题。这项创新不仅将临边防护与主体结构一体化,极大提升了架梁运梁过程的安全性,更将施工效率提升了25%。
成果远不止于此。在他的主导下,团队已取得7项发明专利、2项关键工艺工法,这一整套成熟技术已面向全国推广,并在多条新建线路上投入使用,实现了西北地区首次应用。“干工作要有热爱。每一次攻克技术难题,每一项创新工艺的落地,带来的成就感无可替代。”曹小盈动情地说。
同样在技术创新道路上砥砺前行的,还有该梁场工程部负责人于家威。2016年,他怀揣着对交通建设的憧憬考入陕铁院道路与桥梁工程专业。2019年毕业后加入中铁一局,短短数年,他已成长为西延高铁未央梁场工程部的负责人,参与并攻克了“装配式桥面系”这一新工艺。
从青涩学子到技术能手,曹小盈、于家威用热爱与坚守,将自己淬炼成一名既懂技术又善创新的复合型人才,在中国高铁的宏伟蓝图中,刻下了属于自己的创新印记。他们的故事,正是陕铁院人才培养成果的生动体现。
攻坚克难:以毫米标准确保线路平顺

中铁四局西延铁路富平特大桥
在西延高铁的建设中,攻坚克难是确保工程跨越险阻、如期推进的精神内核。面对紧迫的工期与苛刻的精度要求,陕铁院学子以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在每一个关键节点迎难而上,将挑战转化为展现专业实力的舞台。
深夜的西延高铁建设工地,别有一番景象。当城市进入梦乡,张阳阳、曹乾与队友们的“天窗点”战役才刚刚开始。头灯的光束在夜色中划出一道道亮线,全站仪的红色激光精准定位,测量人员的身影在轨道上来回穿梭——这是一场与毫米的较量,更是赋予高铁轨道平顺的关键时刻。
“这是在校时老师就反复强调的准则,”陕铁院道路与桥梁专业2019届毕业生、中铁四局西延高铁2标段技术主管曹乾说,“白天的钢轨是‘活跃’的,热胀冷缩会让数据失真。只有在后半夜,当它‘沉睡’稳定下来,我们才能为它进行最精准的‘微整形’。”他们在万籁俱寂中,以无比的耐心与专注,守护着列车飞驰时那“硬币不倒”的平稳承诺。
“60公里无砟轨道,50多天拿下!这不仅是我职业生涯中第一次接触无砟轨道,也是我们公司有史以来在最短工期内面临的最大挑战。”面对挑战,陕铁院2014届铁道工程专业毕业生、中铁四局西延高铁项目生产副经理张阳阳展现了出色的组织能力。他和团队拿到图纸后,反复进行工期推演,将任务精确到每一小时。他们将24小时划分为两班倒,并将对温差敏感、精度要求最高的精调工序,全部安排在夜间进行,以避开热胀冷缩对数据的细微干扰。
“我们投入了全线最多的工装设备和人力,但光有资源还不够,关键在管理。”作为现场指挥,张阳阳带领管理人员轮流值守,日夜穿梭于施工一线,严格盯控每一道工序,确保质量与进度齐头并进。最终,团队圆满完成了这项艰巨的任务,打赢了这场“毫米级”的精度与速度之战。
在西延高铁的建设火线上,张阳阳、曹乾等人用一场漂亮的攻坚战,展现了陕铁院人这支“铁军”能打硬仗、能担大任的非凡风采。
质量坚守:于细微处筑牢百年根基
质量是工程的生命线。在西延高铁建设中,陕铁院学子以严谨细致的态度,在各自岗位上筑牢质量防线,用行动诠释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为这条贯通关中与陕北的钢铁大动脉注入品质灵魂。

梁场试验室主任王刚查看图纸
“试验工作是工程质量的‘生命线’,必须100%遵循标准规范。”说话的是王刚,陕铁院2006届监理专业毕业生,如今是中铁一局新运公司未央梁场试验室的负责人。从技术员到调度,再到扎根试验部门十六年,岗位在变,但他心中那把“质量之尺”从未动摇。
“在陕铁院,监理专业教会我的核心就是‘质量把控’。这份意识,贯穿了我职业生涯的每一个岗位。”王刚说。正是这份刻入骨髓的质量观,让他在面对箱梁预制中出现的大量气泡时,展现出异常的冷静与执着。他立即组织团队,开启了一场“气泡歼灭战”。从原材料检测到配比优化,反复试验直至问题彻底解决。他至今铭记母校实习课上祝和意老师的教诲:“每一道工序都必须严格按规范操作,不容半点马虎。”

中铁建二十一局拌合站
在中铁建二十一局西延高铁项目部,商务管理部部长李斌展现了另一种形式的质量坚守。2008年从陕铁院道路与桥梁专业毕业的他,完成了从技术到商务的完美转型。多年的现场经验让他在成本测算时能精准预判风险,在合同谈判中能据理力争。“既然选择了这一行,便要全身心投入。”在他看来,商务工作和质量关系息息相关,因为成本控制直接影响材料选择和工艺采用,只有懂技术,才能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实现成本最优。

韩翠和王莎莎正在录入工程数据
在资料管理这条“隐形战线”上,韩翠和王莎莎这两位陕铁院2010届的毕业生用耐心与细心编织着高铁的“成长档案”。韩翠所在项目在2024年完成了8000多根桩基、800多个承台、88片箱梁的施工,其背后是浩如烟海的资料归档工作。“从第一根桩基到轨道贯通,每一道工序都对应着成百上千份资料。”而王莎莎守护的则是项目的成本生命线,她深知:“物资成本占据项目总资金的60%至70%,每一笔采购都必须有清晰、可追溯的记录。”资料是工程的“身份证”,完整准确的资料档案,是工程质量可追溯、可验证的重要保证。
从试验室到商务部,从资料室到物资部,这些陕铁院学子在不同的岗位上共同诠释着质量坚守的深刻内涵。他们的故事证明,质量不仅体现在宏大的工程现场,更蕴藏于每一个细微之处、每一个平凡岗位。正是这份对质量的执着追求,共同铸就了西延高铁这座不朽的工程丰碑。
责任担当:在平凡岗位绽放不凡光彩
在西延高铁的各条战线上,有这样一群陕铁院学子:他们或许不常出现在聚光灯下,却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专业精神,守护着工程的每一个细节。他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在平凡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故事。

值班员赵炯正在接发列车指令
“列车安全无小事,它背后是无数个家庭的幸福。”在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西安北运转车间,值班员赵炯正全神贯注地盯着调度屏幕。2015年毕业于陕铁院城市轨道专业的他,如今肩负着西延高铁西安北至高陵区段的联调联试重任。“由于施工试验序列多、内容复杂、方向交错,我们必须逐项核对,确保万无一失。”八年的一线磨炼,在他看来,母校所授的专业知识为他的职业生涯打下了坚实基础,而现场实践则让他真正理解了“安全”二字的千钧重量。每一个指令的发出,每一次信号的确认,都关系着整条线路的运行安全。这种对安全的极致追求,已然融入他的工作日常。

随车机械师孙衍对动车进行例行检查
同样守护着列车安全的,还有西安动车段随车机械师孙衍。“随车机械师是动车组安全运行的‘最后一道防线’。”2017年从陕铁院信号专业毕业的孙衍这样定义自己的职责。西延高铁采用我国完全自主研发的400BF-Z型智能动车组,时速高达350公里。高速度带来高效率,也带来更高标准的运维要求。在孙衍看来,随车机械师就像动车组的“全科医生”,他既要通过“望闻问切”进行日常“保健”,又要在突发故障时迅速“急诊”。作为一名党龄近十年的老党员,他对西延高铁通车充满期待:“通车后,我将能在一小时内带着家人去革命圣地‘朝圣’。”

检修工区工长叶剑阳对组合式空调机组压力表的安全性能进行检查测试
在富平站建设工地,西安房建公寓段西安东高铁房建车间检修工区工长叶剑阳正检查站房设备。“看着站房从基坑开始,到现在拔地而起,就像看着一个小娃娃慢慢长大。”叶剑阳动情地说。2013年从陕铁院建筑专业毕业的他,负责西延高铁站房预介入工作,要在施工单位完成建设前就提前介入,从使用者和维护者的角度进行质量把控。这份工作需要建筑专业的扎实功底,更需要过人的细心和魄力。从地基施工到主体结构,从设备安装到装饰装修,叶剑阳全程跟进,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设备隐患必须消除在萌芽状态,因为我们守护的是未来千千万万旅客的安全。”

携手上班的夫妻——吕奔和王译锐
在西延高铁建设一线还有一对特别的工地夫妻——吕奔和王译锐。两人因工程结缘,从同窗成为同事,从恋人结为夫妻。吕奔担任技术负责人,把控着路基施工的每一个技术细节;王译锐从事试验检测工作,守护着工程材料的质量关口。他们一个在“台前”管理施工现场,一个在“幕后”把控材料质量,他们用不同的方式共同为西延高铁建设贡献力量,在绵延的路基上留下并肩的身影。2024年9月,他们喜结连理,在钢筋混凝土中浇筑着属于两个人的幸福未来。
当西延高铁列车呼啸掠过,我们不应忘记那些在幕后默默付出的身影。陕铁院校友的故事,像一串明珠,串起西延高铁全景图:技术研发、现场施工、质量管控、安全管理、成本核算、资料归档、联调联试等,他们在各自领域熠熠生辉,共筑西延品质丰碑。
从青涩学子到项目中坚,他们的成长轨迹,正是“德修身、技立业”校训的生动注脚。西延高铁不只是一条交通线,更是一座镌刻奋斗与担当的青春丰碑;他们用汗水为“陕铁院力量”写下铿锵注解——这条关中通往陕北的钢铁巨龙,便是陕铁院人献给新时代最坚实的青春答卷!(王莹/文 杨光 胡博/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