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学校国际化发展策略

时间:2020-01-22浏览:590设置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教育国际化将在服务我国走进世界舞台中央、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走向世界舞台、彰显职业教育中国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建成覆盖大部分行业领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国职业教育标准体系。《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95 号)(以 下 简 称《意 见》)也 明 确 提 出要建设一批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2035 年,一批高职学校和专业群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意见》从引进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参与制定职业教育国际标准、打造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品牌、服务中资企业走出去等多个方面对高水平高职学校的国际化建设提出了要求。推进国际化发展,打造具有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成为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但由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历史较短,国际化尚处于探索阶段,高职学校还需要从完善管理体制机制,搭建国际化平台,深化专业(群)国际化建设,提升服务能力等方面推进国际化发展。

一、完善管理体制机制,保障国际化办学有序开展

国际化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与完善是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学校国际化办学有序开展的重要保障。高水平高职学校需不断创新和完善国际化管理架构,积极构建国际化相关职能部门并加强国际化考评管理,通过建立运行组织体系、协调运行机制和完善考核评价体系,为国际化发展水平提升保驾护航。

1. 完善国际化管理架构,建立运行组织体系。完善的国际化管理组织架构与管理流程,是促进高水平高职学校建立科学的国际化运行组织体系的重要基础,对促进国际化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与完善具有促进作用。我国高职学校国际化起步较晚,部分学校国际化发展组织架构尚未建立,工作制度尚不健全,致使国际化工作开展具有随意性和不确定性,不利于学校高水平高质量系统推进国际化工作。在一带一路倡议和全球化发展环境下,以国际化视野和行动推进双高建设的过程中,高职学校需深化管理体制机制建设,进一步健全国际化管理机构,完善国际化工作制度与运行机制,加强国际化管理队伍建设,逐步建立完善的国际化运行组织体系。首先,建立国际化管理机构。各高职学校应围绕学校国际化发展的中心工作,设立与国际接轨、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国际合作与交流职能部门,有效统筹学校国际化发展多方资源,落实学校国际化发展战略。其次,完善国际化工作制度与运行机制。根据当前国际化发展方向,不断拓展学校国际化管理部门职能,从单一职能向多元职能转变,从常规的外事接待服务为主向为服务国际化人才培养转变,从以引进资源为主向引进资源与开拓国际办学并重转变。学校应根据国际化发展进程及项目的拓展,不断完善国际合作职能部门的工作制度及责任,制定国际化发展战略规划等,细化国际化项目管理办法,建立起国际化发展的管理办法体系。最后,加强国际化管理队伍建设。国际合作职能部门负责人及工作人员在学校国际化进程中担任着重要角色,对其语言、专业、跨文化交流能力、执行力等都有较高的要求,需要建立和配备一批高素质的管理工作人员。二级学院应设立国际化工作的联络员,与专职工作人员共同构成一支专兼结合的管理队伍。

2. 加强职能统筹,建立国际化协调运行机制。随着高职教育国际化广度和深度的发展,国际化已不仅仅是学校国际合作部门的工作,更是涉及学校多领域多部门的工作。高职学校在不断加强国际合作部门归口管理的基础上,需有效统筹校内其他部门资源,充分调动其参与国际化工作的能动性,建立由国际合作部门主导,人事部门、教务部门及二级教学单位等多部门配合的协调运行机制。

一是统筹人事部门资源加强教师队伍国际化。建设一支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力胜任、结构合理的管理团队;打造一批懂外语、懂专业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专任教师;聘用一批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外籍教师。高职学校在打造中外结合、专兼结合的国际化教师队伍过程中,需内培外引相结合,一方面加强海外引智,聘请高水平专任教师;另一方面加大教师培训,支持教师在国(境)外组织任职,组织教师开展境内外教育教学培训,提升教师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及国际化教学理念。人事部门应密切围绕打造国际化教师队伍,与国际合作部门协同开展聘任、入职及培训等管理工作,如教师培训管理中注重出访教师的行前培训、行中管理和行后成果跟踪,为教师学习先进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并进行本土化搭建有效平台,达到教师出国(境)培训的目的。

二是统筹教务部门与教学单位开展国际化教学与人才培养。培养本土学生的国际化能力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目标,高职学校教学管理需坚持课程国际化,一方面课程内容安排需要具有国际化导向,另一方面要加快国际化专业标准建设,以此引领专业国际化。国际标准的本土化与本土标准的国际化是专业标准建设的两个方面。借鉴国际先进标准,可以有效提升高职学校的专业建设水平。如部分高职学校积极借鉴《悉尼协议》标准,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输出本土标准,则是在依托优势专业开发国际认可的专业教学标准的基础上将其输出,实现本土标准的国际化。在国际化教学与人才培养工作开展中,国际合作部门牵头建立国际化发展信息共享制度,按时召开国际化工作会议,促进信息交流和分享,充分调动部门间的协同配合,避免沟通不畅导致的推诿扯皮现象。

三是统筹其他部门的职能。留学生培养是人才培养国际化的重要内容,留学中国品牌的打造,需要高职学校讲好中国故事,国际合作部门需统筹相关职能部门,逐步健全留学生管理相关制度与质量保证机制,开展来华留学质量认证,提升留学生人才培育质量。国际学术研究与活动开展,是科研国际化的途径,国际合作部门需将眼光对准世界,统筹好科技部门与研究机构资源,积极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促进学术研究国际化。

3. 加强国际化工作考评管理,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开展考核评价是衡量高职学校国际化程度的有效途径,也是学校把握国际化发展中面临问题的重要手段。双高建设对学校国际化水平的高质量要求,需要高职学校加强国际化发展的考评管理,通过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对参与国际化程度较高的职能部门、二级教学单位、教师等进行全方位的考核评价。首先,将服务和保障国际化工作开展作为教务、人事、学工、科研管理等职能部门的考核指标,推动职能部门积极参与学校国际化项目建设。其次,二级学院是高职学校国际化办学的重要实施主体,要将国际化资源引入、国际化人才培养、开展国际化合作与服务作为二级学院考核的重要内容,推动二级学院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培养国际化人才。最后,教师是高职学校国际化办学项目的具体执行者,要将国际化学习工作经验、国际化教学能力等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服务教师适应国际化环境中工作的能力。如将参与国际化办学项目、出国学习和工作经历等作为专业教师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同时出台多项制度文件,强化教师双语能力培养,激励教师赴国(境)外进修、工作,有效提升教师国际化环境下的工作能力。

二、搭建多元平台,拓宽国际化发展路径

平台搭建是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学校国际化发展的重要环节,搭建国际化产教融合平台、职业教育对外援助平台和国际化科研合作平台,有助于拓宽双高建设的路径,提高高职学校的国际化水平。

1. 搭建国际化产教融合平台,积极参与国际产能合作。搭建国际化产教融合平台,对接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是整合政府、学校、走出去企业和行业资源、深化合作内容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构建政校企行协同的国际合作体系,整合优质资源,形成国际化发展合力。高职学校积极借助国家级相关协会、学会,协同行业企业及兄弟学校建立产教融合平台,促进学校对接走出去企业需求,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中资企业培养既掌握现代生产技术又熟悉现代管理规则的技术管理型人才。首先,整合多方资源搭建平台。以政府部门或权威协会学会为主导,以行业企业为依托,以职业院校为主体,优化配置国际化产教融合资源要素,提高国际化产能合作效率。其次,充分发挥平台功能。产教融合平台具有推进院校交流合作、推进产教协同、推进文化交流等功能,通过开展院校交流合作,推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职业教育的务实合作,开拓职业教育国际化办学的新途径,提升职业学校国际化水平;通过建立国际化产教协同机制,优化国内外企业、职业院校信息沟通渠道,开展应用技术研究与管理咨询服务,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人力资源质量提升;通过国际文化交流,发挥职业教育在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促进中外师生跨文化融合,促进中外教育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最后,开展多样化的产教融合合作项目,围绕职业院校国际化发展策略,开展产教融合国际论坛,积极承接产教融合合作项目,推动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拓展业务,形成国际化校企合作共同体。

2. 搭建职业教育援外平台,探索职业教育援助新模式。首先,搭建政校企协同的援外培训平台,有效服务国家援外战略。根据国家援外战略和发展中国家培训需求,按照商务部援外司设置的培训项目,高职学校承接培训并开展援外培训。政校企协同援外培训是集政府、学校、企业为一体,统筹多方资源,提高培训效率的援外平台,政府下达培训任务和要求,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学校制订个性化培训方案,开发针对性的培训课程并组织实施,统筹职教专家、企业专家、学校教师等组成培训团队,通过讲授、考察、交流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输出高职学校的职业教育经验与模式。援外培训平台可充分发挥政府在援外中的指导作用、院校在援外中的主体作用、企业在援外中的参与支持作用,保障援外质量和效果。其次,联合企业搭建境外办学平台,为境外当地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境外办学作为比援外培训更为直接的援外平台,对于促进境外中资企业和当地企业及人力资源具有极大的提升作用。境外办学平台主要通过境外企业提出需求或提供信息支持,境内高职学校组织资源,积极协同企业与境外学校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师资共享、教学共担,开展人才培养培训。最后,搭建信息咨询服务平台,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职业教育发展和院校建设的整体方案。发展中国家不仅需要场馆设备等硬件设施,更需要发展理念、发展方案等软件支持。随着对外援助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建设和发展方案,加强智力支持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3. 搭建国际化科研合作平台,整合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搭建国际化科研合作平台,协同开展一带一路职业教育研究,是深化高职学校国际化内涵、实现高职教育国际化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提高高职学校国际化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首先,成立专门研究机构,深入了解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需求。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我国与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的合作需求将越来越多,但一直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的对象国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较少,对其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把握也相对不足。因此,当前亟须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职业教育发展及其需求研究,为国际合作奠定认识基础。其次,成立国际合作机构,推进跨国职业教育科研。跨国职业教育科研合作是深入认识相关国家职业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引入目标国家的研究力量和资源,可以有效弥补传统仅通过文献或调研开展研究的不足。最后,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推动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国际学术研讨会是推介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理念和经验、促进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借助国际化科研合作平台,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区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中国建议,也为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走向纵深化提供支撑和保障。

三、深化专业(群)建设,提升国际服务水平

专业建设是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学校国际化发展的关键与核心,构建国际化标准体系、着力国际化师资培养及加强留学生教育,是深化国际化专业(群)建设,提升国际化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

1. 构建国际化标准体系,打造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品牌。国家职业教育标准是一个国家最根本的教育规范,也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世界多数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通过制定并实施教育标准规范院校办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一些国际标准已被广为接受,并成为教育质量保障和监控的重要参照。通过构建世界认可、中国特色的国际化标准体系,将有效提升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化服务水平。首先,引进、优化国际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促进职教标准本土化。要加强对现有国际职业教育标准的研究,将国际职业教育标准的要求与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基础和需求结合起来,促进职业教育实践与国际标准有效对接,避免简单地引进和照搬。要结合院校办学实际和人才培养现实需求,将引进的指标体系进行本土化改造,参照其标准构建本土化的专业建设指标体系,推进专业内涵建设。其次,开发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培训标准,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职业院校建设方案。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和职业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院校将伴随企业走向世界,也将有越来越多的中国职业教育标准被世界认可和接受。当前应推进院校与行业组织、跨国企业的合作,探索开发国际通用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的有效途径,推进本土标准的国际化,提升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2. 着力国际化师资培养,加强国际服务能力建设。建立一支具有国际视野、能够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教师队伍是提升高职学校国际服务水准的根本保障。目前,大部分高职学校的国际化师资仍旧停留在有限的外籍教师引进,尚未建立起基于国际化需求的教师国际化培训体系,教师的国际化整体水平不高。院校要建立教师国际能力培训培养机制,把国际素养作为一个重要模块纳入教师专业成长培训体系。例如,在双师双能教师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双师双能双语的教师国际化发展要求和配套激励机制;并出台相关制度,对高水平双师双能双语教师承担双语课程,给予相应的激励和奖励。其次,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整合外语写作与交流、国际人文、国际经贸、一带一路、教育国际化研究等电子资源,为教师创建在线学习资源库,提升教师的基础国际化素养。最后,搭建多元国际平台,开发教师国际化培养课程清单,有效支撑教师国际素养提升。目前,有一大批高职学校已经开展了国际合作项目。例如,引进各类国际先进职教资源、选派教师赴境外承担授课、办学项目开发、中国企业员工培训、国际职教标准开发、职教资源引入、双语教学资源开发等。这样可以充分借助项目开展契机,搭建丰富多样的教师国际化培养平台,将项目相关内容作为教师国际化培养课程资源,丰富教师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渠道。

3. 加强留学生教育,培养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开展留学生教育是高职学校培养国际技术技能人才最直接、有效的途径之一。院校要在继续扩大留学生教育规模的基础上,着力深化职业教育特色的高质量教育教学改革。首先,要积极对接国家和区域发展规划,分析国际劳动力市场供需变化,瞄准技术人才紧缺的专业领域和国家地区,提升国际留学生与研修班人才培养质量。其次,丰富留学生教育教学资源,凸显职业教育育人特色。针对生源国家紧缺岗位,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厚植中国优秀文化与语言交流学习,建设英文版、法文版等双语专业核心课程,并纳入学校专业教学资源库,方便留学生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同时,根据学生语言、学历等学习基础,实施分层分类培养,满足学员个性化学习需要,开设寓教于乐的第二课堂(书法、剪纸、京剧等),与中国学生一对一结对,体验中国优秀文化,增强留学生对中国的认同感。最后,强化实践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重要特征,依托校企共建的实训基地,安排专兼结合的高水平双师双能双语教学团队现场指导,进行真岗实练,提升留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水平与职业素养,并使其了解中国企业的生产过程、掌握生产工艺、感悟生产管理与企业文化,为未来服务本国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组织留学生参与各类技能比赛,增强他们自信的同时,展示自我才能和对中国职业教育的认同。来源: 《教育与职业》

 

 

上一篇:下一篇: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