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动态【2015年第1期】

时间:2015-03-31浏览:7824设置

 

高职教育动态 

2015年第1期)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2015331

 


 

 

u       教育部:学习贯彻两会精神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u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意见

u       陕西省教育厅等六部门关于印发《陕西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52020年)》的通知

u       关于印发《陕西省教育信息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的通知

u       陕西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

u       高职教育回应新常态的三个侧面

u       北京实施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计划 2000名初中毕业生将可直接升入高职

 

 

 

 

深入学习贯彻两会精神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步伐

教育部学习贯彻2015年两会精神

本报北京318日讯(记者焦新)今天,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主持召开党组扩大会,学习贯彻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精神。会议重点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政府工作报告和人大常委会、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中有关教育的主要内容,两会代表、委员对教育的意见建议,并对深入贯彻落实两会精神作了全面部署。

会议指出,2015年的两会是在全面深化改革关键之年、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开局之年、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收官之年、新常态下稳增长调结构紧要之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是推进四个全面春季总动员,对我国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央领导同志重要讲话和政府工作报告,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战略高度,从认识、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大局出发,对教育改革发展作了全面部署,提出明确要求。我们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求真务实的作风,紧密结合工作实际,把两会精神学习贯彻好,以实际行动为推进教育现代化作出新贡献。

会议就学习领会、贯彻落实工作提出5点要求。一是深入学习领会两会精神。要把两会精神的传达学习作为当前首要工作,通过学习研讨,深刻领会精神实质,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二是抓好两会精神的贯彻落实。要明确任务,认真梳理两会有关教育的主要内容,连同2015年有关工作要点,全面列入今年工作重点,发扬钉钉子精神,逐项分解、加强督办,确保实现各项预期目标。三是着力推进重点工作取得新突破。要认真做好教育规划纲要中期总结评估工作,科学编制教育十三五规划,在立德树人、加强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深化教育改革、推进依法治教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四是不断推动教育系统作风建设。要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深入推进主体责任落地生根,坚决纠正四风,扎实开展重点问题专项治理,深入推进教育系统信息公开,把作风建设抓常、抓细、抓长。五是高质量做好建议提案办理工作。要强化工作责任,规范工作程序,健全工作机制,加强沟通联络、信息报送和宣传报道。

教育部党组成员出席会议。各司局和直属单位有关负责人参加会议。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5-3-19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意见

陕政发 〔20159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推进我省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加快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目标任务

    1总体要求。进一步确立职业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中的基础性地位,让职业教育成为广大青年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中的重要作用。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在全国具有较高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目标任务。

    ——到2020年,实现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占高等教育的一半以上。中职教育在校生保持50万人,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60万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一定规模,力争从业人员基本每年接受一次继续教育。

    ——2016年前,完成全省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工作,由目前的567所整合优化为300所左右。2018年前,基本实现高职院校布局完善和专业结构调整工作,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建立健全专业结构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形成结构合理、紧扣产业、各具特色、错位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体系。

    ——职业院校办学定位更加准确,产教深度融合,人才培养水平大幅提升,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建成一批国内一流的职业院校和骨干、优势专业。

    ——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基本建立,监管机制更加健全,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的政策更加健全。全社会人才观念显著改善,支持和参与职业教育的氛围更加浓厚。

    二、 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3巩固中等职业教育水平。统筹做好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招生工作,落实好职普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要求,促进普教、职教协调发展。积极推进中等职业学校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强化中等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用性和实用性。各设区市要重点支持35所中等职业学校做大做强。鼓励优质学校通过兼并、托管、合作办学等形式,整合办学资源,优化中等职业教育布局结构。支持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推进县级职业教育中心与高等职业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对口合作,实施学历教育、技术推广、扶贫开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社会生活教育。有条件的普通高中要适当增加职业技术教育内容。

    4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专科高等职业院校要密切产学研合作,培养服务地方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加强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通过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推进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鼓励独立学院转设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探索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根据高等学校设置制度规定,将符合条件的技师学院纳入高等学校序列。原则上中等职业学校不升格为或并入高等职业院校,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不升格为或并入本科高校,形成定位清晰、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层次结构。招生、投入等政策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倾斜。

    5推进中高职教育衔接。建立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协调机制,推进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过程的衔接,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专业和课程体系。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2015年通过分类考试录取的学生占高职院校招生总数的一半左右。2017年以后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成为高职院校招生的主要方式。建立包括技工教育在内的各类教育统一招生平台。健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单独招生、综合评价招生和技能拔尖人才免试等考试招生办法。在学前教育、护理、健康服务、社区服务等领域,对初中毕业生实行中高职贯通培养的考试招生办法。适度提高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本科高等学校招收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比例。逐步扩大高等职业院校招收有实践经历人员比例。探索建立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推进学习成果互认衔接。

    6积极发展继续教育。通过多种形式,整合教育资源,发展继续教育,建立有利于全体劳动者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灵活学习制度。充分利用职业教育资源,面向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残疾人、失业人员、退役士兵等群体广泛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加强涉农专业、课程和教材建设,创新农学结合模式。加快陕西现代农业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充分发挥30个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工程示范县的辐射带动作用,用五年时间创建10个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示范县。依托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国家航空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

    三、提高职业学校办学质量与水平

    7创新职业学校治理模式。扩大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和调整、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收入分配等方面的自主权。加强学校章程建设,建立学校、行业、企业、社区等共同参与的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推进校长聘任制改革和公开选拔试点。完善体现职业院校办学和管理特点的绩效考核内部分配机制。通过授权委托、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行业组织围绕陕西支柱产业组建行业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履行行业人才需求预测、校企合作、教学指导、教育评价等职责。建立行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和就业状况发布制度,指导职业院校科学合理设置专业。

    8加强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师资格标准,实施教师专业标准。制定职业院校教师编制标准,实行总量控制、动态调整。职业院校可在编制总数20%内自主聘用具有专业职业资格的技能人才任教。健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探索在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增加中职特级教师评选比例。加强现有师资培训机构建设,实行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推进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落实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制定专业兼职教师聘任办法,建立知名专家、技师、技术能手等定期到职业院校授课制度。制定“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鼓励教师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实施专业带头人、教学能手、教学名师、知名校长培养计划,培育一批职业教育教学领军人物。建立企业经营管理和技术人员与学校领导、骨干教师相互兼职、双向互聘、岗位互换制度。

    9强化实践教学。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推动有条件的职业院校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落实专业教学标准,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创新实践教学形式,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实施中外职业院校合作办学项目,鼓励中外职业院校开展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创新与省内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打造具有陕西特色的技术技能人才品牌,培养符合陕西企业海外生产经营需求的本土化人才。

    10提升基础能力。制定分类办学标准,实施职业院校标准化建设,开展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到2020年建设10所高水平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10所特色高等职业院校、20所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30所特色中等职业学校。实施中等职业教育精品专业建设项目,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综合改革。依托行业部门组建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委员会,建立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制订职业院校主干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指导全省职业院校专业和课程体系建设。以建成的省级示范专业为基础,到2020年,建设100个中职精品专业、100个高职特色专业,实现精品、特色专业对我省全产业链的全覆盖。推进实训基地现代化、企业化建设,到2020年,在中等、高等职业院校各建设50个高水平省级实训基地。

    全面落实“宽带网络校校通” “优质资源班班通”“学习空间人人通”工程,整体推进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到2015年覆盖率均达到100%。实施“教学资源建设工程”,建立省级职业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支持与专业课程配套的模拟仿真实训系统开发与应用,逐步实现所有专业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实施“教学资源应用工程”,支持建设50所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示范职业院校,支持100名教学名师建立“名师在线课堂”。

    四、合力支持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11加强政府统筹。完善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落实政府统筹责任。省教育厅会同有关部门加大对职业教育发展的统筹协调和分类指导。各市(区)政府制订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及实施方案,建立职业教育工作责任制,推动区域内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与城镇规划、产业规划等有机衔接,统筹区域内职业院校布局和专业设置,推进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县级政府要统筹县域职业教育与培训资源,加强县级职业教育中心达标建设,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

    12鼓励社会参与。鼓励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举办民办职业教育,民办职业院校与公办职业院校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加快民办职业院校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允许社会力量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探索所有制不同的职业院校相互委托管理和购买服务的机制,提升民办职业院校质量水平。进一步加强民办职业教育的监管工作,坚决杜绝各类非法集资行为。充分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鼓励校企合作办学和企业组织职工参加职业技术培训,支持校企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产品研发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严格落实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税收优惠政策,政府可通过购买服务、专项补贴、奖励等方式支持企业举办职业院校。企业开展职业教育的情况纳入其社会责任报告。鼓励职业院校教师和学生对其拥有知识产权的技术开发、产品设计等成果作价入股企业。探索职业教育集团的治理结构,推动国有大中型企业牵头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创建一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

    13加大经费投入。各地要建立与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和培养要求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制度,地方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20156月前,制定并落实职业院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完善职业教育生均拨款体系,建立职业教育学费动态调整机制,严格执行国家企业职工培训经费标准。整合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经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逐步建立职业院校助学金覆盖面和补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鼓励利用国(境)外资金发展职业教育事业。县级以上政府要建立职业教育经费绩效评价制度、审计监督公告制度、预决算公开制度。加强职业院校财务管理工作,强化资金监管,提高使用效益。

    14推进就业创业。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严格执行就业准入政策。认真执行就业准入制度,对从事涉及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等特殊工种的劳动者,必须从取得相应学历证书或职业培训合格证书并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招用人员不得歧视职业院校毕业生。各地要创造平等就业环境,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研究制定职业院校毕业生创业扶持政策,引导毕业生自主创业,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

    15强化督导评估。建立职业教育定期督导评估和专项督导评估制度,完善现代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办法,加强对政府及有关部门履行发展职业教育职责的督导。开展对职业院校内涵发展评价,完善职业教育评价制度和质量年度报告制度。落实督导报告公布制度,并作为对被督导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考核奖惩的重要依据。试行以社会为主的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活动,研究探索管、办、评分离的职业教育发展体制机制。

                                                              陕西省人民政府

                                                                 2015227

 

 

 

陕西省教育厅等六部门关于印发《陕西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52020年)》的通知

陕教职〔20154

各市(区)教育局、发改委、财政局、人社局、农业局、扶贫办,韩城市、神木县、府谷县教育局、发改委、财政局、人社局、农业局、扶贫办: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构建陕西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依据《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教发〔20146号)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意见》(陕政发〔20159号),结合我省实际,现将《陕西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52020年)》印发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附件:    陕西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52020年)

陕西省教育厅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陕西省财政厅

陕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陕西省农业厅

陕西省扶贫开发办公室

2015317


 

陕西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

2015-2020年)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构建陕西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依据《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教发〔20146号)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意见》(陕政发〔20159号),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服务产业、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面向全社会、面向人人,培养多层次、多类型、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努力建成陕西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陕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二、总体目标

形成与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及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相互衔接、协调发展,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职业培训和人力资源市场相互沟通的陕西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高素质劳动者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系统化、办学类型与学习形式多样化、开放立交与内外衔接体系化,建成职业教育强省和西部职业人才培养高地。

2017年前,初步构建起陕西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形成以中、高、本和专业学位研究生为主线纵向贯通的学历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以与普教、职业培训和人力资源市场横向衔接、进出灵活、开放立交的终身教育体系。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得到广泛认同;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基本完善;职业院校布局更趋合理,专业设置更加科学,对接产业、服务地方的空间布局基本形成;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能力明显提升。

2020年,基本建成具有陕西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深入人心;职业教育体系的层次、结构、规模和布局更加合理,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占高等教育的一半以上,接受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学生达到一定规模;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制度环境更加优化,政府统筹、部门协调配合、企业和社会力量共同办学的职业教育发展机制全面确立,发展保障更加有力,全社会支持和参与职业教育的氛围更加深厚;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共同推进的技术技能积累创新机制基本形成,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

陕西职业教育事业发展主要指标

   

单位

2013

2017

2020

中等职业学校数量

567

300

300

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数

万人

60

50

50

特色中等职业学校

0

20

30

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

0

2

5

综合性多功能的县级职业教育中心

0

20

51

中等职业教育综合性实训基地

0

20

51

中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例

%

40

50

60

高等职业学校数量

37

38

40

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在校生数

万人

35

48

60

特色高等职业院校

0

5

10

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例

%

70

80

95

成人继续教育培训

万人次/

100

120

150

三、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统筹,协调发展。强化省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统筹,根据省域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调整教育结构,构建职教、普教与继续教育协调发展的教育体系。

坚持市场导向,服务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适应陕西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强化校企协同育人,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有机融合,提升职业教育服务陕西经济发展的能力。

坚持立足实际,特色发展。根据陕西不同区域发展战略重点和主体功能定位,强化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发挥高等职业教育促进教育结构优化的重要作用,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培育一批骨干院校和重点专业,推动职业教育多样化、特色化、优质化发展。

坚持开放融合,创新发展。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促进各层次职业教育衔接互通;与发达国家和地区职业院校、教育机构、行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加强行业对职业教育的指导作用,建立中职、高职、应用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格局。

四、基本架构

立足陕西实际,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形成服务需求、开放融合、纵向流动、双向沟通的陕西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总体架构。

(一)有机衔接、满足需求的职业教育纵向培养体系

建立以中、高、本和专业学位研究生为主线,纵向贯通的学历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结合陕西经济发展、产业分布和升级转型实际,明确各层次人才培养的发展思路、发展原则、改革重点和发展方向,建立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学分互认等方面人才培养纵向衔接教育机制,增强陕西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动力,形成陕西现代职业教育的主渠道。

巩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统筹做好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招生工作,落实好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要求,促进普教、职教协调发展。整合现有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资源,优化职业院校区域布局,用两年时间,有计划、分阶段将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数量调减到300所左右(其中技工学校140所左右)。科学合理设置专业,引导中等职业学校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院校要密切产学研合作,提高质量,强化内涵,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引导部分普通院校转型为应用型本科,选择部分国家示范高职院校重点专业,探索开展与应用型本科院校联合培养本科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根据高等学校设置制度规定,将符合条件的技师学院纳入高等学校序列。改革招生考试制度,适度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进入高职和本科院校学习的比例。

建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贯通机制。系统设计各层次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不同层次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方面的衔接,打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上升通道。

(二)多元立交、开放灵活的职业教育横向沟通体系

建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职业培训和人力资源市场横向衔接的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学历职业教育与非学历职业教育进出灵活、开放沟通的立交结构。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双向沟通。鼓励普通学校和职业院校教师互聘、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联合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技术技能人才。鼓励普通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联合培养本科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探索建立普教、职教融合的综合高中,实现学生分类培养。

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有机衔接。整合各类职业教育资源,实行双元制、现代学徒制、远程教育等学习方式,促进职业培训、职业预备教育、初次职业教育和职业继续教育相互衔接、有效沟通,推动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一体化发展。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职业预备教育,使劳动者获得基本的工作和生活技能;在中等职业学校、培训机构和企业开展系统化技术技能教育,重点培养满足行业企业需求的一线技术技能人才;在高等职业学校开展高等学历教育和高等继续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

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源市场有效对接。发挥就业市场对人才培养的引导作用,根据产业需求优化专业结构,推动职业院校面向市场自主办学。探索混合所有制举办职业技术教育,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充分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严格落实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税收优惠政策,利用职教集团和校企合作联盟成员企业,促进职业院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满足人力资源市场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三)服务区域、产教融合的布局结构

建立符合陕西区域特色产业、人口、教育资源分布和发展特点的职业教育布局,形成紧贴市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职业教育院校、专业、行业培训等结构布局。

调整完善职业院校区域布局。根据区域产业特点,推动区域职业教育资源优化整合,形成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中等、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沟通的职业院校布局。关中地区重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陕南、陕北地区在办好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重点建设一所引领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高等职业学校。引导地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本科转型。推进高职院校稳步发展。推动中等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有效整合,以省级职业教育基地和关中职业教育基地为核心,以陕南、陕北地区各市职业教育基地为节点,建成辐射全省的职业教育网络。

调整职业院校专业布局结构。关中职业院校着力提升面向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社会管理、文化产业等领域的人才培养能力,形成核心竞争力;陕北职业院校立足能源化工产业、畜牧业,陕南职业院校瞄准绿色生态产业、旅游业,提升服务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能力;县(区)重点办好县级职教中心,形成服务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色专业,发挥好职业培训、技术服务、项目示范等综合功能。

五、主要任务

(一)优化中等职业教育布局结构

鼓励优质学校通过兼并、托管、合作办学等形式,整合办学资源,优化中等职业教育布局结构。推进中等职业学校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按市确定建设目标和实施方案,有条件的设区市创建1-2所在国内具有较强影响力的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推进县级职教中心等中等职业学校与城市院校、科研机构对口合作,实施学历教育、技术推广、扶贫开发、劳动力转移培训。在保障学生技术技能培养质量的基础上,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实现就业有能力、升学有基础。

(二)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调整优化高职学校和专业布局,在继续做好6所国家示范(骨干)高等职业学校建设的基础上,重点建设一批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学院和技师学院。开展国家示范高职院校与应用型本科院校联合培养职业本科教育,实现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衔接。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本科转型,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高等学校时,鼓励其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探索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办学管理体制和培养模式,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建立高等学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加快建立分类设置、评价、指导、拨款制度。

(三)完善职业人才衔接培养机制

改革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进入高职和本科院校学习的比例。建立中职、高职、本科职业教育贯通培养协调机制,制定促进中高职衔接实施方案,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衔接,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探索制定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与应用型本科联合培养职业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教育。

(四)构建终身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拓展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利用各类职业教育资源构建城乡继续教育网络,全面加强社区教育。支持在职人员继续学习,增强职业能力,面向城乡社区提供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健康生活等教育服务,建立有利于全体劳动者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灵活学习制度,服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利用职业院校资源,面向未升学初中、高中毕业生,残疾人、失业人员、退役士兵等群体广泛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以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为重点,依托涉农高等院校,构建现代职业农民教育网络,加强涉农专业、课程和教材建设,创新农学结合模式,培养多层次农业技术人才。创建10个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示范县,形成全方位开放的教育制度,构建起终身教育培养体系。

(五)推动产教深度融合。

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对职业教育的业务指导作用,明确企业支持校企合作的社会责任,建立健全行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和就业状况定期发布制度,形成职业教育与产业体系建设同步规划机制和职业院校与行业对话机制。完善集团化办学制度,支持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或职业院校共同组建行业主导型职业教育集团,推动集团内职业院校与企业资源共享,形成校企互利共赢、共生发展的集团化发展机制。根据陕西产业布局,加快陕西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促进产教深度融合。

(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加强技术技能人才分析预测,不断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支持职业院校建设与区域产业发展紧密相关的特色专业群。建设200个左右产教深度融合、培养模式先进、办学条件优良、就业优势明显、引领推动产业发展的省内领先、国内一流的职业教育特色品牌专业,实现精品、特色专业对我省全产业链的全覆盖。将企业的生产过程融入教学之中,实现校企资源共享、人才共育,开展定向培养、订单培养及现代学徒制试点,推行现场教学、项目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学模式。建立行业、企业、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价制度,定期开展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专业教学情况评估,实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加强教育教学过程监控。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民族文化和现代工业文明。传承民族工艺文化中以德为先、追求技艺、重视传承的优良传统。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建设融合产业文化的校园文化。鼓励企业与职业院校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实践活动。

(七)创新师资队伍建设机制

完善教师聘用制度,从企业引进一批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建立专业教师定期轮训制度,支持教师到企业进行工作实践,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规划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承担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任务。加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以及职业学校师德文化建设,培养一批德才兼备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

(八)加强职业教育科学研究

重视职业教育科研机构和队伍建设,推动省、市两级尽快建立健全独立设置的职业教育教科研机构,完善和发挥教科研对教学改革的指导与服务功能。加强省市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协会、研究会)建设、职业教育科研机构和队伍建设,鼓励大型企业组建职业教育科研团队,鼓励支持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针对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应用技术研究。调动职业院校教师参与教学科研积极性,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开展职教科研活动,丰富职业教育科研内容,推进我省职业教育科研高水平发展。

(九)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

实施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学习空间人人通工程(简称三通工程),整体推进职业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实施教学资源建设工程,建立职业教育数字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以及省级职业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支持与专业课程配套的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开发与应用,逐步实现所有专业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实施教学资源应用工程,支持建设50所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示范职业院校,支持100名职业教育教学名师建立名师在线课堂。实施平台应用创新工程,加快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促进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和教育教学创新。

(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鼓励和支持职业院校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有计划的学习和引进国际先进、成熟适用的人才培养标准、专业课程、教材体系和数字化教育资源,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鼓励职业院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与国外高水平院校建立一对一合作关系,举办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发挥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区位优势,吸引境外学生来陕学习,开展留学生职业教育。

六、重大项目

(一)实施特色职业院校建设工程

实施职业院校标准化建设,分类制定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应用型本科高等学校办学标准,到2020年实现全面达标。开展示范性职业院校办学水平评估,提升示范性职业院校办学水平,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和实训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培养和校园信息化建设,提升综合办学实力。到2020年建成行业特色鲜明、办学优势突出的10所特色高职学校、5所特色技师学院、30所特色中等职业学校(含10所技工学校)。

(二)实施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程

实施中等职业教育精品专业建设项目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综合改革,依托行业部门组建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委员会,指导全省职业院校专业和课程体系建设工作,建立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到2020年,建设100个中等职业教育精品专业,100个优势突出、底蕴浓厚、品牌响亮的高等职业教育特色专业。提升职业教育教学创新能力,实施具有教学内容项目(工作)化、教学方式理实一体化、教学手段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化特征的课程改革项目,到2020年,在中等、高等职业院校各支持建设500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加快推进教材创新,以职业岗位技能标准为依据,改革专业课程教材,实现专业、课程、教材与企业岗位的有效对接,到2020年,在中等、高等职业院校各支持建设500本省级优秀教材。提升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水平,到2020年,在中等、高等职业院校各建设50个具有现代化、企业化生产能力的省级实训基地。

(三)实施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建设工程

实施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建设项目,重点建设一批产业型、行业型和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建立起在学校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和教材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师培养和毕业生就业指导等多方面的合作办学机制。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改革,形成多方参与、多方共建、多方评价的管理机制和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长效合作机制。到2020年,全省建设省级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5个。

(四)实施师资队伍优化工程

增加中等职业学校特级教师评选比例。落实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完善骨干教师培训制度。鼓励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到学校授课。鼓励教师参加各类专业技能竞赛、教学竞赛,考取职业资格,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

(五)实施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工程

根据陕西产业布局和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促进区域内以国家级示范高职院校牵头的现代职教群组与产业合作,培育区域产业急需技术技能人才,建成区域产教融合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创新联盟和西部职业人才高地。依托西安阎良国家航空技术产业基地建设陕西省航空业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依托西咸新区建设陕西省西咸新区现代工业与服务业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依托陕西现代农业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创建以杨凌为核心区的国家现代农业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

七、保障措施

(一)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工作机制

建立职业教育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由政府分管领导召集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研究重大问题,加强部门协调,推动任务落实。设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为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重大问题提供决策咨询。建立规划实施目标责任制,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明确分阶段建设任务,并纳入地方和部门绩效考核和管理。

(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基本制度

出台陕西省支持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意见、行业企业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办法、职业院校招生考试制度、校企合作制度等制度。加快修订《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办法》。依法确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架构,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能,规范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主体的权利、义务。

(三)健全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通过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强规划、制定标准等措施,进一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建立与办学规模和培养要求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制度。落实地方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的政策,依法制定并落实职业院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改善职业院校办学条件。建立职业教育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兴办职业教育,拓宽办学筹资渠道。鼓励公办职业院校引入民间资本,以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参与学校建设。落实税收金融支持职业教育政策,加强职业教育经费的统筹管理。加强职业教育经费使用监督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四)建立科学合理的就业导向机制

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健全就业和用人的保障政策,认真执行就业准入制度,完善职业准入办法,落实用人单位执证上岗制度,创造平等就业环境。加大劳动执法力度,对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用人单位给予处罚。

(五)构建现代职业教育评价机制

推进评价制度改革,以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资源整合、校企合作深度推进、改革发展政策落实情况等为核心指标,建立区域职业教育、部门职业教育和行业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公告制度,评价结果面向社会公布。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测与指导,鼓励社会各界与媒体对职业教育质量进行监督,逐步建立地方政府、主管部门、行业支持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的公示制度。

(六)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环境

广泛宣传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大战略和方针政策。鼓励企业建立技术技能人才技能职务津贴和特殊岗位津贴制度,逐步提高生产服务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大力表彰职业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先进个人以及在一线建功立业的技术能手和能工巧匠,广泛宣传优秀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先进事迹和重要贡献。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科研和教学成果奖励制度,引领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关于印发《陕西省教育信息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的通知

陕教保〔20152

各市()教育局,韩城市、神木县、府谷县教育局,各高等学校、各有关直属单位:

      为全面贯彻落实《陕西省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提出的目标和任务,按照 “完善环境、拓展应用、深度融合”的三步走实施战略,省教育厅制定了《陕西省教育信息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并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制定近期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于2015420前报我厅备案。

      联系人:黄建伟

      电 话:029-88668695

      邮 箱:xinxibaozhang@163.com

      地 址:西安市长安南路563

      邮 编:710061

陕西省教育厅

2015317

 

 

陕西省教育信息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20152017年)

 

按照《陕西省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我省教育信息化“完善环境、拓展应用、深度融合”的三段式推进战略,以完善环境为核心的第一个三年行动计划(20122014)已经结束,全省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全面完成,体制机制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基础设施和网络环境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失衡状态得到很大改善,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信息技术在教育管理和教学中的应用逐步展开,全省教育信息化发展呈现出全局性发展和协同推进的良好局面。

为进一步推进我省信息化有序、深入发展,依据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的目标任务,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思路

以继续完善环境为基础,以体制机制和网络安全建设为保障,以拓展应用为核心,以规范建设、评估督导和示范引领为抓手,进一步完善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领域各个方面的融合应用,进一步提升全省教育信息化发展整体水平,为促进全省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建设教育强省和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二、工作目标

全面完成教育信息化管理机构标准化创建工作,形成教育信息化评估、督导的科学管理体系和支撑信息化深入发展的管理运行机制;建成完善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宽带网络校校通”达到100%,“优质资源班班通”达到50%,“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开通率教师达到100%,初中以上学生达到80%;教育管理数据逐步融合,形成系统、准确、满足各级各类需求的教育基础数据库,实现基本的教育行政决策信息化支持环境;信息技术在教育管理、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全面展开,产生一批应用创新模式和示范案例,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深入发展,资源内容不断丰富。

三、工作任务

(一)完善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机制。

在教育信息化管理机构标准化建设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教育信息化督导机制建设,进一步理顺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管理运行机制,形成和我省教育信息化拓展应用相适应的工作机制,建成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体系,促进我省教育信息化健康有序发展。一是将教育信息化工作纳入高校评估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督导范畴,将评估和督导结果作为教育工作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二是构建全省教育信息化评价体系,开展评估指导工作;三是结合信息化发展需要,不断完善信息化建设与运行管理机制,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四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将教育信息化经费列入年度预算,建立经费投入的长效机制;五是建立激励机制,通过绩效考核、年度考核、成果和工作量认定、职称晋升等多种方式调动广大教师信息化应用工作积极性。

(二)加强基础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应用环境建设。

按照省颁建设标准,切实做好“宽带网络校校通”和“多媒体教学设备全覆盖”等基础性环境建设。适度发展云服务、移动应用等基础设施,适应技术与应用发展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争取政府支持的基础上,统筹教育系统内部资源向信息化建设倾斜,可以采用“企业先期投入、学校购买服务”的方式开展建设。各市要在实施“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项目”的基础上,积极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力度,重点支持初中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应用环境建设,力争用两年时间完成全省所有初中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三)全面启动基础教育领域“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规模化应用,服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改革。

按照“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班班通”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目标任务要求,开展“陕西教育人人通综合服务平台”(以下简称“人人通平台”)规模化应用,形成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长效机制,发展各类基于人人通平台的创新应用。一是做好个人空间的开通工作。2015年上半年,在15个试点区县和延安市开展规模化应用, 2015年末为全省90%的中小学教师开通个人空间;2016年起逐步对学生及家长开放,提供个性化服务;二是在各市(区)及有条件的县(市、区)建设具有本地化特色的人人通平台,实现全省用户、资源和应用共享,并利用统计数据开展分层次应用评价和督导;三是基于“人人通平台”开通不同层次的名师课堂,成立跨校区、跨区域的网上教研圈,开展校际互助、网络教学、在线学习等多种应用,到2017年培育一批创新应用的优秀示范案例;四是深入推进“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进一步动员广大教师及电教、教研人员参与,逐步形成基础教育优质课例“研究、制作、评选、共享”的教学新模式应用推广机制;五是按照“完善共建共享机制,整合改造已有资源,购买特色资源服务”的工作思路,省市县分级按需购买和引入公共资源,教师和教研机构参与共建资源,在“人人通平台”支撑下不断加强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形成学科齐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优质教育资源服务体系。

(四)全面推进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

面向国际化和现代化,开展优质课程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共享和信息化教学改革,探索信息技术支撑下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教学新模式,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一是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模式;二是研究建立信息化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机制和针对教师的教学评价与激励机制;三是推动高校基于信息技术的“跨校选课,学分互认”、课程共享机制建设,激励优质课程资源共享。

高等院校要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模式为核心,构建支撑现代教学理念的现代化校园环境,加强教师信息技术教育培训,不断探索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模式,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要注重课程的数字化改造,尤其是基于MOOCSPOC、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等现代教与学理念的数字化课程建设与应用,加强对外交流和社会服务。

职业院校要加大教学信息化推进力度,注重模拟实验、技能实训等教学环境的建设与应用,关注职业技能教育数字化优质课程资源的建设共享与引入,探索信息技术支撑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五)深化教育管理信息化,提升教育治理能力。

认真贯彻部、省数据标准,以促进各级数据融合与共享为核心,推进各类管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快省级教育数据中心建设,逐步形成涵盖我省教育管理人、财、物等全方位、科学、准确、统一、完善的教育基础数据库,基本建成实用、集成、交互、共享的、适应我省教育管理的业务系统。建设教育行政决策支持系统,开展大数据分析、科学决策和其它教育管理与信息服务应用,以及基于数据挖掘的各类管理创新应用服务,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

高等院校要推动自身管理系统建设及其与数字校园、智慧校园的融合应用,结合省级教育数据中心建设,做好高校教职工、学生、后勤、资产、科研、教学、财务相关数据的共享利用。

基础教育管理信息化要按照“国家建设为主,省市建设为辅,县校主抓应用”的建设思路,大力推进各类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一方面做好部建系统的应用推广工作,并确保各类数据准确有效;另一方面按照需要开展省、市本地特色管理应用系统建设,并在具备条件的学校开展管理系统与数字校园、智慧校园的融合应用。

(六)继续做好科研和示范引领,创建教育信息化综合应用示范点。

围绕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结合陕西教育信息化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开展教育信息化前瞻性研究,引领教育信息化科学、健康发展。按照省政府《“数字陕西·智慧城市”发展纲要(20132017年)》的要求,鼓励通过加大校本投入、引入企业共建等方式,开展智慧校园示范建设,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各选择10所左右的试点校,带动全省智慧教育环境构建。在76所省级示范学校和12各试点区县建设和打造30个教育信息化综合应用示范点。

(七)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促进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

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的通知》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的要求,结合我省实际,认真组织,有序实施“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分层次有序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和考核测评。

切实保障“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效果,做好培训考核与信息技术能力测评,切实调动受训教师、各级培训组织者、培训任务承担者的积极性,建立考核与测评结果与个人考核、晋升和评聘,与教育强县(市、区)评估督导,与培训机构任务分配等挂钩的完善激励体系。

(八)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建设。

高度重视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一要健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类学校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应急预案、重大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处置和报告办法,形成相对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体系。二要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分类制定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网络与数据中心安全防护规范,按需配置网络与信息安全防护设备和软件,建立多层次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防护体系。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省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各单位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和管理机构要明确职责任务,细化工作要求,强化工作指导,狠抓督导落实。要认真结合实际制订当地教育信息化实施方案,明确建设的具体目标任务和相关政策措施。要加大各有关部门的协调与配合,形成部门联动沟通协作的长效机制,统筹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

(二)健全规章制度。

各地各单位要完善和贯彻教育信息化督导制度、评估考核制度和各类激励机制,激发各级教育部门和广大教师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积极性;建立教育信息化项目建设事前评估、资金预算、工程监理、竣工验收、运行维护、应用绩效等考核评估办法,加强重点项目的跟踪监测和考核;制定和完善信息公开、应用服务、信息安全、信息资源共享以及业务协同等技术标准和规范,保障教育信息化应用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三)落实保障经费。

建立政府主导与市场参与相结合的投入机制。市县和各高校要把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运行维护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积极引导企业、社会等方面的资金投入,拓宽经费筹措渠道,探索市场投入机制。省级设立教育信息化建设专项经费,专门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补助。各级各类学校确保一定比例的生均公用经费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与运行维护。在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项目建设中有关设备采购,向教育信息化设备设施和相关软件资源倾斜,确保教育信息化正常有序发展。

(四)加强队伍建设。

稳定现有人员,健全岗位设置,充实管理队伍和技术支持队伍,提升人员层次,完善教育信息化成果认定办法、职称评聘办法、绩效考核办法,不断提升教育信息化行政管理队伍、保障运维队伍和教学应用创新队伍的能力。

陕西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

2015319,陕西省职业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会前,陕西省委书记赵正永、省长娄勤俭分别作出重要批示。副省长庄长兴,省政协副主席、陕西中华职业教育社主任李冬玉出席会议并讲话。

赵正永在批示中表达了对全省职业教育工作者的问候。他指出,多年来陕西省职教工作有长足的发展,为“三个陕西”建设培养了很多实用人才,为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和素质作出了贡献。他要求,全省上下要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批示,加强领导,加大投入,促进职业教育事业大发展。要加强社会教育,消除社会偏见,鼓励更多青年接受职教、学习技能、创业就业、成才圆梦。要统筹资源、规范管理,提高职业学校的办学水平。娄勤俭省长在批示中强调,发展职业教育,是实施创新驱动,提高经济素质、促进就业创业的大事, 陕西的发展,离不开高水平职业教育培养出的千千万万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要改革办学体制,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走内涵式、品牌化发展道路,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不断激发办学活力,努力培养大量适应经济发展,满足产业配套和市场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庄长兴在讲话中指出,全省上下要认真学习、全面贯彻落实中、省领导关于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部署,要准确把握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重点抓好整合中职教育资源、巩固基础地位,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建设骨干体系、发挥示范作用,推进本科转型试点、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的工作。要加强统筹协调,加大经费投入,强化督导评估,做好宣传引导,努力开创陕西省职业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李冬玉在讲话中指出,要充分发挥群众团体优势,树立大职业教育的理念,共同协力发展职业教育,助推现代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会上,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国资委负责人发言,咸阳市政府、凤翔县政府、陕汽集团作经验交流。会议以电视电话会议形式开到县一级。省级有关部门、西安地区的省属转型试点本科高校、非试点的民办本科和专科院校、高职院校和技术学院负责人、企业代表在主会场参加会议。

延伸阅读:

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改革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在全省职业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发言

陕西省教育厅厅长 李兴旺

2015319

省政府召开这次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是贯彻落实全国职教会精神、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动员会、部署会。一会儿,庄长兴副省长还要作重要讲话,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这里,我先就全省教育系统抓好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的落实工作讲四点意见。

一、抓机遇、凝共识,增强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感

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着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建成教育强省、服务经济社会的基础工程和重要内容。去年召开的全国职教会议,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定位、新要求,吹响了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强劲号角。省委、省政府对加快职业教育发展高度重视,省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部署,近日还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意见》。全省教育系统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切实抓好落实。

一要更新观念。打破职业技能人才培养“天花板”,搭建从中职到高职、本科、研究生的人才成长“立交桥”,逐步使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相融通,深化产教融合度,使培养的学生“适销对路”,是现代职业教育的根本特征,也是对传统职业教育的重大变革。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这次中、省关于职教改革发展顶层设计的丰富内涵,准确把握这次改革对我省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机遇,更新观念、调整思路,凝聚共识、主动作为,让中央和省上的政策落地生根。

二要深化改革。就我省而言,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薄弱环节,自身建设、功能发挥都亟待加强,中职学校普遍生存困难,部分高职也是举步维艰。只有改革才能生存,只有改革才有出路。今年是教育综合改革的攻坚年,尤其是职教改革已经步入“深水区”,必须下定决心,下大力气“啃硬骨头、打攻坚战”。对多数中职学校来说,这次职教改革是最大的发展机会,也是最后的机会,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求真务实的态度,该留的留,该合的合,该撤的撤,通过改革,让学校真正走上有质量、可持续的发展轨道,尽快把中职教育这块短板补上来。

三要真抓实干。中央明确2015年初步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紧迫性,充分认识到改革越早、红利越大,充分认识到教育工作者应有的担当,摒弃等、靠、要思想,主动行动起来,在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把职教改革任务结合实际分类细化,建立台账,明确任务书、时间表和路线图,搞清任务不遗漏,细化措施不落空,强化督查不懈怠,确保行动快、步子稳、效果实。

二、促整合、优布局,推动职业教育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最直接、最紧密。要主动适应当前“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促发展”的新要求,加大资源整合力度,优化学校及专业布局,培养实用技术技能型人才,更好适应、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

一要整合中职资源。省政府决定,到20167月底,将全省中职学校从现在的567所整合到300所左右,这是我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工作。整合的对象主要是规模小、管理乱、质量差的学校,整合的责任主要在市县政府。各地要通过整合,加快中职学校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推进中职教育规模化、实用化发展,彻底改变“小、散、差”的状况,从根本上改善中职学校生存条件和办学环境。

二要优化学校及专业布局。各市要统筹中职和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进一步优化职业院校和专业布局。要落实中省有关政策,建好高职学院,重点支持和建设3-5所高水平或有特色中职学校,打造一批示范、精品或骨干专业。要立足实际,注重需求,不能蒙着头、关着门办学。职业院校要树立精品意识,找准服务面向,优化专业设置,强化办学特色,基本实现人才培养方向对当地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全覆盖。

三要强化县级职教中心功能。县级职教中心是县域内开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主阵地,承担着培训城镇新增劳动力、农村转移劳动力和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任务。要以县域为单位,将各类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到县级职教中心,有条件的县(区)要将各类培训项目集中到职教中心,建好建强阵地,提高培训质量,更好发挥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

三、拓渠道、促互通,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积极构建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在全国具有较高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也是我们今后一个时期内工作的总体目标和任务。

一要统筹各层次职业教育发展。结合我省职业教育现状,中职要通过宣传引导、政策支持,在扩大招生规模上下功夫,巩固基础地位;高职要深化产学研结合、开展专业综合改革,在提高质量、强化内涵上下功夫,发挥龙头作用;转型试点本科高校要在转变办学理念、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应用能力上下功夫,在培养职教高端人才方面趟出新路子。同时,积极探索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今年,省上将加快筹建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扩大职业教育覆盖面。

二要贯通人才培养的新渠道。深化招生制度改革,搭建职业教育贯通的“立交桥”,努力让广大学生有机会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从今年起我省将全面实施高职教育分类考试招生,省内高职院校通过综合评价形式招生数将占到在陕招生数的50%,完全畅通了中职升高职的通道;同时,将中职学生通过“三校生”单招考试升入本科计划由原来的200名增加到1200名左右,将专升本招生学校扩大到除“985”“211”院校外的所有普通本科院校,并将招生计划总规模由原来的5%提高到15%,还在6所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开展与转型发展本科院校联合培养本科生试点,大幅提高优秀中、高职学生升入本科的比例。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在组织实施好这些改革举措的同时,加强宣传引导,确保把贯通职业教育“立交桥”等好政策向学校、学生、家长宣传到位,引导学生和家长准确认识自己、合理确定职业发展规划,根据自身实际积极参加职业教育分类招考。

三要形成多元化办学的新格局。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多元开放,与社会特别是行业企业依存度高。离开行业企业,职业教育就没有生命力。职业院校要坚持走主体多元、开放办学的路子,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积极吸纳社会特别是行业企业以资本、知识、技术、人力资源等多种要素参与,开展联合办学,努力形成多种形式办学、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多种来源构建教师队伍、多种形式参与分配的职业教育发展格局,不断扩大优质职教资源,增强职教发展动力。要充分发挥行业的指导作用、企业的主体作用,组建职教集团,推动职教改革与企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有效克服校企合作“一头热”、育人用人“两张皮”的问题,实现合作共赢。

四、提质量、强引领,促进职业教育内涵发展

衡量职业教育改革成败、发展水平高低的标准,就是人才培养质量。要牢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发展观,切实把工作重点和资源配置集中到教学环节上来。

一要抓好常规教学管理。抓好日常教学管理,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最基础环节,也是最有效途径。当前,一些学校教学管理松散,人才培养方案千篇一律,重知识、轻技能、忽视德育,教学计划、课程标准不完善,知识与技能更新跟不上市场需求,存在“放羊式”实习实训、寒暑假随意延长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在中职学校普遍存在,一些高职也不少。各校要端正办学态度,遵循规律、按章办事,狠抓日常教学管理,彻底纠正这些问题,让教学工作回到教书育人的正轨上来,真正调动起教和学两方面的积极性,激发办学的内在活力。

二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培养方式。各校要紧贴市场需求、依托行业企业,主动出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化专业、课程、教材、教法改革,丰富“订单式”和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新模式,强化协同育人,让专业改革适应产业结构调整、课程改革适应技术进步更新、教学改革适应实际岗位需要。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职业教育也要高度重视素质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加强法制教育,培养职业精神,锻炼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增强创业就业能力,让学生适应社会接地气、掌握本领能发展。近期,我们在职业院校开展“爱读书,读好书”主题活动,各校要认真组织实施,有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要打造职教骨干体系。示范学校、优势专业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第一梯队”,是我省职业教育的竞争力所在。今后省上将重点支持示范学校、优势专业加强专业综合改革、精品课程和教材等内涵建设,支持加强实训基地、“双师型”教师队伍等基础能力建设,支持在分类招生、校企合作、信息化、国际化等方面走在前列,支持开展教学改革研究、教学成果培育、工艺技能积累创新。骨干体系建设将实行动态管理,根据指标体系优胜劣汰,让每所学校都有机会,充分发挥示范校、优势专业在治校办学、培养人才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形成典型带路、百花竞放的生动局面。

四要推动信息化国际化。现代信息技术已经融入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成为基本的生产要素和劳动技能。职业教育信息化,最重要的是使每一个学生都具有与职业要求相适应的信息技术素养。要提高职业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水平,今年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学习空间人人通”全覆盖。要加快数字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所有专业都要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专业教学中广泛使用计算机仿真教学、数字化实训、远程实时教育等技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际化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不少职业院校进行了积极探索。各校要不断总结完善好的经验和做法,逐步扩大国际交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学习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和经验,支持学校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国际先进标准对接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开展合作办学或交流教师、互派学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各位领导、同志们,相信有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有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有广大师生的不懈奋斗,我们一定能开创陕西职业教育新局面,为建成教育强省、建设“三个陕西”贡献力量!

谢谢大家!

高职教育回应新常态的三个侧面

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进程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如何培养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常态化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成为职业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命题。笔者认为,从强调技能本位人格本位,从重视技能教育技术教育,从实施学校评价第三方评价,这三个侧面是职业教育服务经济新常态发展要求,提升社会认可度和吸引力的重要方面。

  人格本位:

  回应经济新常态的基本要求

  多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实施的是技能本位的课程和教学模式,它打破了传统的学科体系,按照企业所需技能组织教学内容,在拉近职业院校和企业距离方面起到较好作用。在技能本位课程模式下,学科体系消解,相应的专业知识被融入操作性的技能训练中。可接踵而来的问题是——融于操作技能中的专业知识零乱而不成系统,这种支离破碎的知识容易遗忘并难以迁移,只能在具体的工作任务和情境中就事论事地发挥作用,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受到影响。而且,在技能为先的指导思想下,学生的人文素养、公民品质、职业道德、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等软技能的培养和熏陶有所弱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密集型的生产形式正在被自动化的生产形式所取代,单纯依赖熟练动作技能的岗位越来越少,对生产人员创新能力、职业态度和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生产方式也日趋个性化柔性化。这要求生产人员除了具备本岗位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与此产品有关的其他知识,如产品的技术服务知识、营销知识及心理学和社会学等知识,还要有团队合作和诚信服务等精神与品质。

  同时,为了纠正在非常态发展期间人类对生存环境的破坏,在新常态的经济发展模式下,必然对生产环节文明程度的要求愈来愈严,这对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很高要求。职业道德、职业良知、职业操守是每一位职业后备人员进入职场前的必修课。然而,在技能本位的课程模式下,这些都是被忽视的。

  而人格本位则兼蓄学科本位能力本位的长处,扬弃其不足,把做人放在教育的首位,强调个体应对职业活动普适性的、可迁移的软技能,这种能力中包含大量系统的学科或专业知识。经济新常态强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高职课程从能力本位人格本位回归,是职业教育回应经济新常态的基本要求。

  技术教育:

  走创新驱动强国之路的必然选择

  我国在新常态的经济发展思路下,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道路,关键要依靠科技进步,特别是技术的进步。而所有这一切,均离不开从业人员技术素养的提升。

  过去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始终存在重视职业教育而忽视技术教育的现象,这使我国制造业发生旷日持久的技工荒。多年前,严雪怡、孟广平、杨金土和黄克孝等老一辈职教专家就曾大声疾呼要大力推进技术教育,引发了职教界对技术教育的讨论热潮。但由于种种原因,技术教育的进程步履维艰。

  加强技术教育,必须对技术有正确的认识。技术的作用绝不限于创造物质财富和改变客观世界,还起到改变人的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的作用。同样,技术教育的作用也绝不仅仅限于培养物质产品生产人员的范畴,而是涉及国民的技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并渗透于一个民族的文化之中,成为步入世界先进科技行列的动力。世界科技教育史也表明,科学技术教育,特别是技术教育,是实现强国之梦的必由之路。

  然而,我们的高职教育中缺乏的恰恰就是这样的技术教育思想。中国制造的产品在质量上难以雄踞世界,顶尖技术人才的匮乏以及技术创新能力的不足是主因。作为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人力资源保障的职业技术教育,理应重视技术教育,为实现强国之梦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显然,高职教育今后的改革和发展应重视强化技术教育。

  第三方评价:

  提升职教品位和吸引力的有效途径

  高职教育要培养出满足经济社会转型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严格控制生源入口至关重要。然而,在职业教育对社会公众缺乏吸引力的前提下奢谈生源质量无疑是画饼充饥。

  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当下,简单劳动岗位将越来越少。随着就业准入制度的建立,职业教育就业岗位的技术含量和就业质量将发生根本性变化,终将给高职教育带来更大的生存与发展空间。然而,目前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质量、价值等了解甚少,信息不对称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首先,高职教育毕业生确实存在就业质量不高的现象,学生就业岗位和所学专业不对口,收入待遇偏低,在择业、升学、提干、报考公务员等方面也存在诸多限制和歧视。其次,独立、公正、有公信力的资讯系统的匮乏,导致信息的不对称,使得职业教育即便有许多优势和成功案例,也难以被社会公众知晓、了解和认可。再其次,职业学校学生由于未能考上高中或普通大学,被全方位否定,成了差生的代名词,偏见让学生本人和家长不愿意选择职业教育。

  提升职业教育的品位和吸引力是当务之急,重中之重是改变社会对职教学生的刻板看法。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建立有公信力的第三方评价机构是有效途径。上海学生事务中心推出的学生就业公告模式就是很好的探索和尝试。该系统采集了各级各类学生的就业信息,配以分析和评估的数学模型,并辅以对毕业生长期的跟踪功能,对学生的就业状况做出客观、理性的评价、分析和预警,已经取得了公众的初步信任,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董奇 作者单位:上海市教科院职成教所)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5-3-19

 

北京实施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计划 2000名初中毕业生将可直接

升入高职

今年起,将有2000名初中毕业生直接升入高职,经过5年学习,通过专升本考试合格者,直升本科。昨天,记者从相关部门获悉,北京市教委今年首次在三所高职院校试行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7)实验项目。该项目学制为“2+3+2”,即2年高中、3年高职、2年本科。也就是说,被录取的学生,将通过初中毕业中招填报高职院校志愿,被录取考生,7年学习满,拿到本科学历。下周,三所获批高职院校将报送招生计划。

  据了解,三所试点高职为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以及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这三所院校都将在今年中招时投放该项目招生计划,预计三所院校共招收2000人。对高职院校录取的学生13年级执行中等专业学校学籍管理办法,45年级执行高等职业学校学籍管理办法,完成5年学习任务,成绩合格者,取得高等职业教育毕业证书。通过专升本考试进入本科阶段学习,完成两年学习计划成绩合格者,将取得普通高等教育本科(专升本)毕业证书。

  记者获悉,在教学学制安排上,7年贯通培养计划将按“2+3+2”执行。两年高中课程将由本市重点中学教师授课完成。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将与通州潞河中学合作、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将与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合作、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将与首师大附中合作进行联合培养。

据知情人士介绍,该培养计划最大亮点就是与本市高校合作办学,签约高校将在招生中拿出相应计划为该项目学生预留,也就是说,学生将在读完5年高中加高职课程后,考试合格者直接进入所对应的本科院校就读。目前,北京财贸职业学院与首都经贸大学签订协议,将联合培养职业人才。北京电子信息科技大学将与北京工业大学、北方工业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北京服装学院在内的六所院校合作培养,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将与北方工业大学及北京建筑大学合作培养。                   

来源:北京晨报,2015-3-31

 

 

上一篇:下一篇:
返回原图
/